□本報記者 高立洪 文/圖

這是一個堪稱“大美”的地方
從長江源區(qū)到瀾滄江源區(qū)
路上,不時會見到藏族同胞彎腰撿拾什么,后來一打聽才知道是一種黑色蟲子
,撿拾它們是為了避免其被來往車輛碾壓
。藏族同胞信仰藏傳佛教
,平等對待各種生物
,敬畏自然
,與自然和諧相處
,是他們基因里的一種印記
,代代相傳,體現(xiàn)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7月19日上午
,在等候西寧到玉樹的航班時
,我與長江科學(xué)院院長郭熙靈、副院長陳進
,聊起了社會上又一度掀起的“三峽話題”
。
兩位從事水利科研工作多年、幾上江源的院長
,感慨萬分:河流蘊含著復(fù)雜的自然規(guī)律
,不斷加劇的人類活動,又對河流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在江河面前
,人類還是小學(xué)生,對江河
、對其開發(fā)與保護
,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實現(xiàn)人與河流和諧
。只有帶著對河流的敬畏,懷著一顆謙卑之心
,對江河進行長期深入系統(tǒng)研究
,人類才能破譯河流流淌的密碼,維護河流健康
,也才能讓河流持續(xù)澤被人類
。
張永,是此次江源科考的向?qū)Ш秃笄谥笓]
。與其說他是一名生意人
,倒不如說他是一名十足的探險發(fā)燒友
,對江源科考情有獨鐘
。一抵達玉樹
,郭熙靈、陳進就和長科院副總工徐平
、張永等一起
,根據(jù)江源這幾天的新情況,對著最新江源衛(wèi)星地圖
,細(xì)細(xì)謀劃著科考的線路和其他事項
。畢竟,這次
,科考隊員要前往雜多縣查旦鄉(xiāng)
,深入海拔5000米左右的沼澤濕地,考察長江南源——當(dāng)曲源頭
,并在海拔4775米的查旦鄉(xiāng)政府駐地夜宿兩晚
,每個人心里都不輕松。

穿越扎曲上游的河流
午飯后
,我們沿著新修的214國道向雜多挺近
。車隊穿行在巴塘草原上,兩旁的草地是草的海洋
、花的世界
,藍藍的天上則點綴著白云。牦牛是巴塘草原上的當(dāng)家家畜
。開闊的地形加上巴塘河的滋潤
,使巴塘草原成為玉樹州水草肥美之地。巴塘河不大
,卻是長江一條一級支流
,在巴塘草原上蜿蜒流淌后,經(jīng)過結(jié)古鎮(zhèn)
,與通天河匯合
,成就了長江上游著名的金沙江。
長江源頭
,草地茂盛
,生態(tài)卻很脆弱。一路上
,常見因修路挖土而留下的“創(chuàng)傷”
。雖然,建設(shè)者頗重視環(huán)境保護
,把挖出的草皮保護起來
,待路修好后,再將其鋪在邊坡上。但一面草坡一旦開挖
,就會形成一個陡坡
。重力作用、雨水沖刷
、土壤凍融
,會使草坡發(fā)生滑塌,造成地面裸露
,且難以自行恢復(fù)
。
路上,不時見到藏族同胞彎腰撿拾什么
,后來一打聽
,才知道是一種黑色蟲子,撿拾它們是為了避免其被來往車輛碾壓
。藏族同胞信仰藏傳佛教
,敬畏自然,平等對待各種生物
,與自然和諧相處
,已融入他們的基因里,代代傳承
,體現(xiàn)在生活諸多方面
。
尕拉尕埡口到了。埡口海拔4493米
,是長江流域與瀾滄江流域的分水嶺之一
,過了埡口,便是瀾滄江流域了
。長江和瀾滄江兩大流域
,在這里相遇,又在這里分開
。置身最高處
,俯瞰前后,瞬間領(lǐng)略兩大領(lǐng)域景象
,科考隊員無不感嘆
,大自然太神奇了。
下214國道
,走309省道前往雜多
,再次邂逅了扎曲支流——子曲。眼前這段河流
,有時分成幾股水流
,形成多個洲灘
;有時幾股水流又匯聚一起,沿著山腳繞轉(zhuǎn)
,就像歌詞里唱的那樣“山不轉(zhuǎn)哪水在轉(zhuǎn)”
。在這里,河流與山相依
,與草原相偎
。
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
,我們繼續(xù)西行
,過了海拔4721米的長拉山埡口,在扎曲岸邊短暫停留后就到了雜多縣地界了
。一條從東往西流過一個小鎮(zhèn)的小河吸引了大家
。這條河匯入從西往東流淌的扎曲,然后往南流去
。最有趣的是
,兩條河涇渭分明:小河清流慢淌,小家碧玉
;大河黃龍翻騰
,氣勢恢弘。
路在延伸
,路旁深谷里
,扎曲蜿蜒流淌。在又一陣雨中
,我們到了格桑小鎮(zhèn):這個新建小鎮(zhèn)緊挨扎曲河
,房子整齊劃一,是藏式風(fēng)格的民居
。在江源
,如此布局,既是一種無奈之舉
,也是一種必然選擇
。山川給人們留下了很小的生存空間,人們不得不在河邊居住
,與河流相伴相處
。
薩呼騰鎮(zhèn),是雜多縣政府所在地
。雜多是中國瀾滄江第一縣
,瀾滄江江源就在雜多;雜多也因長江南源當(dāng)曲的源頭在結(jié)多鄉(xiāng)
,而成為長江南源第一縣
;雜多還因所產(chǎn)“冬蟲夏草”體大、質(zhì)優(yōu),而有了“中國蟲草第一縣”的美譽
。
下午5點54分
,完成一天任務(wù)的科考隊入住縣城賓館。這時
,雨停了
,天晴朗了些,一道美麗的彩虹連起扎曲兩岸
。彩虹給這座海拔4060米的小城帶來了一些詩意的味道
,也為一天的工作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
在當(dāng)曲 ,我們創(chuàng)造了歷史
在海拔4775米的地方住宿兩晚 ,對來江源科考的隊員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生理挑戰(zhàn)
。但從某種意義上講
,高海拔本身就是江源的一個特點,缺氧和高原反應(yīng)本身就是高原帶給人的獨特體驗
,它會深入人的骨髓
,銘刻在人一生的記憶里
7月20日一大早,我們在扎曲岸邊停留片刻
,便前往查旦鄉(xiāng)駐地油龍達
。
依然是高山、河流
、牦牛
、帳篷、經(jīng)幡
、炊煙
,依然是勞作的藏族婦女。這般場景我在江源目睹多次
,這就是藏區(qū)牧民的生活
,是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他們就是這樣堅守著
,在不變的傳統(tǒng)里
,本真地生活著,平靜地面對每一次日出日落
、每一季花落花開
。而他們的信仰和文化,就在這經(jīng)幡的飄揚中傳播
,到高山之巔
,到草原之邊
,到溪流深處,到奔涌的大河
。
在顛簸了5個小時
、行進了98公里后,車隊翻過一座海拔4700米的山
,再前行不遠
,便到了查旦鄉(xiāng)政府駐地油龍達。這里的海拔升到了4775米
,而神奇的是
,我們又經(jīng)過瀾滄江流域,再次來到了長江流域
。
油龍達就在躍尼村
,在一片草場高處
。除了鄉(xiāng)政府機構(gòu)外
,駐地還有幾戶牧民、一座新建寺廟
。一條簡易土路從村中穿過
,通往西藏那曲。村旁濕漉漉的草地
,平坦而廣闊
,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唐古拉雪山腳下。7月
,江源地區(qū)雪山并不多見
,只有幾座山脈主峰,殘存著一些冰雪
。
科考隊員就在躍尼村綜合辦公服務(wù)中心住下來
。但是,在海拔4775米的地方住宿兩晚
,對來江源科考的隊員來說
,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生理挑戰(zhàn)。但從某種意義上講
,高海拔本身就是江源的特點
,缺氧和高原反應(yīng)本身就是高原帶給人的獨特體驗,它深入人的骨髓
,銘刻在人一生的記憶里
。
在考察當(dāng)曲河段路上,河流和水泊不時映入眼簾
,唐古拉山一直相伴南邊
。路上
,我們看到了成群結(jié)隊的藏野驢。見隊員們停下來
,它們警惕地往草地深處緊走幾步
,然后又停下來,繼續(xù)吃草
,不時回頭望望我們這些不期而遇的異類
。就在這里,張永指著草地深處的一條河說
,那就是當(dāng)曲
。

當(dāng)曲岸邊見牦牛

留下珍貴的合影
更令我們興奮的是,在路旁的當(dāng)曲邊
,兩條河汊匯成一股水流
,兩只黑頸鶴優(yōu)雅地在河邊漫步,而不遠處是一頭正在吃草的牦牛
。盡管距離我們足有100米遠
,黑頸鶴似乎還是受到了一點驚嚇,它們穿過淺淺的河
,向濕地深處走去
,發(fā)出悠揚的叫聲。河流濕地
,給這些江源上的生靈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棲息環(huán)境
,也讓牧民的足跡踏上這塊原始而遙遠的土地。就在濕地邊
,一戶牧民的帳篷
,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里,與周圍的一切如此和諧
,簡直就是一個整體
。
其實,在江源
,無論地方多么偏遠
,交通多么不便,海拔多高
,只要有水草在
,就有牧民的足跡,就有牦牛的身影
。水草就這樣牽絆著江源的生靈
。多少年來,在這片土地上
,人們朝迎紅日
,晚送云霞
,與親人相依,與牦牛相伴
,與山水為鄰
,送走多少個日子,迎來多少個希望
。
下午5點
,隊員們在當(dāng)曲橋上下車,不顧缺氧
,不顧頭疼
,興奮得如同朝圣一般。是的
,這就是一次莊嚴(yán)的朝圣
。此前,水利科研人員從未踏足此地
。今天
,當(dāng)大家站在這座橋上時,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對河流的敬畏
,對自然的探索
,對科學(xué)的尊重
,對長江的承諾
,讓我們走進當(dāng)曲,與江源這條大河親密接觸
。來到當(dāng)曲
,我們已然創(chuàng)造了歷史。

帶著敬畏與虔誠
,將科考紀(jì)念碑上的字描紅
下午6點鐘
,在隊員們完成測量和取樣任務(wù)后,一塊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xué)院的“當(dāng)曲科學(xué)考察紀(jì)念碑”已經(jīng)豎立起來
。隊員們圍攏在碑前
,先后拿起毛筆,蘸好紅墨
,將碑文描成紅色
。我接過毛筆,帶著對母親河的敬畏和虔誠
,跪在地上
,小心翼翼地描畫著,一筆一畫地將“考”字描紅
。在19日晚上加入科考隊的兩位當(dāng)?shù)刂瓶枷驅(qū)Уが敗み_英和夏吾多杰
,完成了藏文描紅任務(wù)
。
這一晚,高原反應(yīng)幾乎伴隨著每個人
。4775米的海拔
,讓我頭疼欲裂,呼吸加快
,一夜難眠
,給我一種全新感受:像是嚴(yán)重感冒頭疼的癥狀,又似大病初愈的虛弱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