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從宜昌坐船到南京讀大學(xué)
,江上一周的旅程,也會讓你產(chǎn)生一種流浪的心境
,在一丈紅塵之地促使你去尋尋覓覓,在人欲縱橫的流瀉里
,你會追問你是誰
?你能在遠處他鄉(xiāng)與自己相遇嗎?河流帶給人總是有點恍惚的
,那是一種“夢里不知身是客”昏乎乎的感覺
,身份的迷惑、返歸的蹉跎
、丟失與重拾的彷徨
,在人生這段充溢神奇奧秘的未知解中,我們都成了沒有完全醒過來的夢中人
,僅僅是時間序列上的過客
。不管怎么樣,我們都希望逐水而行,順勢而為
,走到早已鋪排好的命運跟前
,用強作鎮(zhèn)靜的顫微聲音,向我們的幸遇問好
。于是
,抬頭低首間,就有絲絲縷縷的糾結(jié)揮不出了
。這難道
,真是時世變易中無法擺脫的一種困惑,或者權(quán)當(dāng)是生命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流動寫照
。
河流持有流動的美麗
,很容易激發(fā)人去思考。我也常陷入時間與空間等多維困局
,一邊是波濤起落的歸屬困撓
,一邊又是流浪與歸返的日常輪回。水依河流賦形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能成河流奔流而氣勢滔滔,水也柔弱不敵而嬌婉盈盈
。關(guān)注河流的人更加關(guān)切道與人類
,關(guān)切天下有道。即便功成名就
,泛舟河流
,也不會把苦難的人間忘掉,而是要把悲愴的心靈復(fù)蘇
,更有力量地面對現(xiàn)實
,更好地生活下去。這是人生的一種絕大藝術(shù)
。尤其當(dāng)我們生活更加艱難孤獨
,身體更加衰老多病,我們會更加自覺地
、經(jīng)常地親近河流
,潛心靜氣地,長時間地體驗河流
,“一重一掩吾肺腑
,山鳥山花吾友于”。今年國慶
,因母親生病住院
,每天去醫(yī)院陪護母親之途,總是沿著河邊,我也在期盼
,這天地之河流
,這見證我母親一生的河流發(fā)出神奇力量,讓我母親早日康復(fù)
,讓人間多起快樂的日子
。記得有一年初春,出差到東北開會
,正逢黑龍江開江
,急流奔騰的江水沖撞著正在融化的巨大冰塊。站在江邊
,看著那巨大的冰塊在沖撞之中一點點變小
、融化,被江流毫不留情地帶走
,在感受大自然強大力量的同時
,也倍感生命的孤單無助,努力從河流生生不已的生命和行健不息的運動之中
,源源不斷汲取精神的生機
,滋養(yǎng)著心靈的復(fù)蘇和更生。
從某種意義上說
,人類是沿著河流從古代走到了今天的
,河流上曾經(jīng)密集著人類文明的信息,人類最早的生命故事就發(fā)生在河邊上
,水邊上
,也是河邊的漫游和走動間,留下了人類最早的腳印
、最初的小路
。就命運而言,河流是起點
,也是歸路
。就情感而言,河流是朦朦朧朧遠去的身影
,也是扎扎實實的前進;河流文化既蒼涼也溫暖
,既喧囂也寧靜
;歷史在河流上集合也在河流上飛散,歲月在河流上碾出了起伏也在河流上壘出了九曲十八彎的線條
;河流一無所有又吞古納今
。
河流是心靈的故鄉(xiāng)
每個人都有故鄉(xiāng),有山有河的心靈之鄉(xiāng)。我也不例外
,家鄉(xiāng)有一條800里風(fēng)景如畫的清江
,有著“夷水名疆”、“世界最清的江”等美譽
,19萬年前“長陽人”和4000多年悠久歷史“下里巴人”文化就誕生在這河邊
,在這里還可依稀觸摸到西周時稱雄西南的巴國文明以及隨周武王南征北戰(zhàn)時文韜武略。童年里很多故事和畫面都發(fā)生在這條家鄉(xiāng)河上
。河流是很容易把很多東西融通起來的
,就像歲月,再也看不到曾經(jīng)的尖銳
、磨難
、傷慟。承受與折騰
、被虐與被愛
,通通都成了一個流動,流過去了
,就成了一副圓潤融通的狀態(tài)
。所謂談然,或者嫻靜
,或者就是我們所認可的還比較優(yōu)雅的方式
,保持著或有的可能以及彈性。河流是心靈的一面鏡子
,可以照見歲月的蔥郁厚重
,天地的高遠博大,山河的雄奇壯美
!敖朴埃櫻阌巷w
。攜壺結(jié)客
,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
,況有紫萸黃菊
,堪插滿頭歸。風(fēng)景今朝是
,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jié),須酩酊
,莫相違
。人生如寄
,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
,多少春花秋月
,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
,何必獨沾衣
。”這是66歲的朱熹填過一首詞
,也是我比較喜歡誦讀的一首詞
,有江有水,借水寄情
,不僅富于哲理
,詩里更是透出一種人生的豁達樂觀,不怨天憂地
,也不怨斜暉
,人生處處有風(fēng)景。
我相信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或兩條河流
,這些河流或是見證或是一種懷念,可能在夢里
,在記憶里
,也可能更多是在精彩詩句和文章里。歐陽修有“離愁漸遠漸無窮
,迢迢不斷如春水”
,秦觀《江城子》中說:“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動
,許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里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
,許多愁”的句子
,而李后主有“胭脂淚,相留醉
,幾時重
?人生長恨水長東
!边@些無一不是用流水表現(xiàn)愁怨
,表現(xiàn)心境,失意也好
,哀怨也好
,流水畢竟曾是先人的寄托與慰藉,是一脈滋潤心靈的泉流
,我們對于流水
,對于河流,應(yīng)該懷揣深深的敬意
。
少了河流
,沈從文與他的“湘西”會少很多味道。我一直認為
,湘楚的河流極大地影響了沈從文觀照不同生命存在形式的視角
,在沈從文的小說中總透著一股“水靈靈”氣息。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邊城》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都反映了河流
,沈從文生于斯長于斯
,河流深深地透進沈從文的血液,滋養(yǎng)著他的思想和性情
。沈從文實際上是以心靈和精神來與河流溝通
,在河流的滋養(yǎng)中, 沈從文逐漸形成了對生命的領(lǐng)悟:“我是對一切無信仰的人, 卻是信仰生命”。同樣
,蕭紅與她的“呼蘭河”
、孫犁與他的“荷花淀”、劉紹棠與他的“運河兩岸”
、韓少功與他的“山南水北”都會有那么些的情真真意切切河流元素……這些作家的河流應(yīng)先在心里
,后流淌在文字里,并常駐在記憶里
。
日往則月來
,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
,物生而不窮
,河流給人的感覺有時是說不清、道不盡
,難以用文字描述其神韻的
。記得第一次到新疆喀拉斯湖,那是一個人間圣湖
,也是一個安靜的河流
,有一種直視你甚至逼視你的圣靜、潔凈
,在這種圣潔面前
,你甚至害怕自己的呼吸會驚擾她,你坐在那兒不動
,你能明顯感覺得到
,她能安頓你疲累的靈魂
,帶給你五顏六色的光亮。就如我們讀到《詩經(jīng)》中句子“關(guān)關(guān)雎鳩
,在河之洲”
,就會浮想到水鳥與荇菜簇擁的古老河流,以及那美麗的初戀故事
。我也常會想起大學(xué)畢業(yè)后
,參與上海市青浦、松江
、金山
、浦東、寶山等水利工程建設(shè)與管理
,更多地接觸到大治河
、川楊河、紅旗塘
、攔路港
、太浦河、女兒涇等河流
,我會努力去尋找河流的故事
,尋找河流的那些古老渡口。當(dāng)每次在這些河流岸邊緩速行走時
,我感受到了和氣
,見到了和諧,吹到了和風(fēng)
,體會到和順
,感受到大千世界是跟你有關(guān)的,如同你的感應(yīng)觸角不由自主地沿河流不停地伸展
,甚至你可以一伸手就觸摸到河流兩岸生長的春天
、夏天、秋天和冬天
。我們會禁不住想起詩人普希金坐在涅瓦河畔
,一邊聽著波浪翻涌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寫著他那心中涌出的詩句“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
,在我的面前出現(xiàn)了你
。如同曇花一現(xiàn)的幻影,如同純潔的美的化身……”這是生命的人和自然的河在對話
,就像兩個忘年的好友
,一見如故,無拘無束
,陶然沉醉
,樂而忘返
。
河流是送別的場所
人情總愛相聚,人事總多離別
,曲終人散
、長亭送別在每個時代幾乎都避免不了。而送別的最佳場所往往可選擇在河流的渡口
。我深信,流水雖不語
,但能解人達意
,他們從水邊出發(fā),沿河而行
,多情人在岸上揮手送別
,將滿懷心緒拋灑在水中。這場景在簡文帝的巴女曲《春江行》中有過動情地描寫:“客行只念路
,相爭渡京口
。誰知堤上人,拭淚空搖手
!崩畎滓苍谠娭邪l(fā)出真切的感慨“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劉禹錫更是借河水之流動抒發(fā)自己與友人的別離之情:“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情還有晴”
。
然而,離別又是苦澀的
。離別后
,天各一方,何日君再來
,何時再相見
?也可能人生一別,就難再相見
,是生離
,是死別。白居易留別佛光和尚有詩為證“勞師送我下山行
,此別何人識此情
。我已七旬師九十,當(dāng)知后會在他生”
。好一個“后會在他生”
,點出人生的無奈和悲情
。鄭古在淮上與友人別時的愁絕一嘆“數(shù)聲風(fēng)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杜甫在思念李白時的心情潸然欲淚“死別已吞聲
,生別常惻惻
!嗜巳胛覊
,明我長相憶……”,讀來都是那么讓人心碎
,情不能抑
。詞人善感更重情,也真懂得送別的情愁
。尤其是“奉旨填詞”的柳永
,常常羈旅天涯,更多地品嘗了許多離別的痛楚和思念“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
、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外
?楊柳岸
、曉風(fēng)殘月。此去經(jīng)年
,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
。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
?”這是一首唯美的詞
,直滲心靈的詞,今宵酒醒何外
,不用說
,一定是河流岸邊,依依楊柳隨風(fēng)起搖
,那一刻
,也一定是曉風(fēng)殘月。
在人的一生中
,總有這樣那樣的別離
,也有此人彼人的送別。而最典型最有代表最能感動人的有三類送別
,我稱之為英雄之別
,友情之別和愛情之別。英雄之別當(dāng)屬荊軻刺秦王之行的易水之別。荊軻此行
,背負著報國的重任
,是生與死的別離,他的朋友高漸離傾注全力為他擊筑
,荊軻相和而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初為變徵之聲
,后慷慨悲歌
,令在場壯士無不垂淚涕泣,怒發(fā)沖冠
。此別怒發(fā)沖冠
,英雄豪氣直沖云霄,濤濤江水奔而不回
,人生無悔,一種杜鵑啼血的大悲切久久地回蕩在天地人間
。
友情之別當(dāng)屬汪倫送李白時江邊踏歌和李白《贈汪倫》之詩
,是那樣的光彩奪目,名揚天下
,絕唱千古
。桃花潭附近的自然風(fēng)光吸引了李白,讓他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