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鐫刻著“五一渠首”大字的啟閉房
,他打開鐵門
,檢查調試一遍機器,嚴陣以待
。每天
,他都是這樣巡視渠道各個建筑物。
今年51歲的孟慶友
,是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山灣子水庫灌區(qū)敖吉水管所“五一”渠首水管段的護水員
,渠首旁一個約一畝地的院落,四間磚瓦平房和一段1.5公里的渠道就是他的全部“舞臺”
。這份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工作
,孟慶友已經守了33年。
“五一”渠首是叫來河上游山灣子水庫灌區(qū)總干渠的第一個水利樞紐工程
,這條56.5公里長的渠道逶迤向北連接著山灣子水庫與下游農田
。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渠首是下游42萬畝農田的經濟命脈
,它承擔著防汛
、抗旱以及灌區(qū)315座水利建筑物安全的重任。渠首一日停止運轉
,直接受影響的就是下游16.5萬人
。在干渠上,有一批看渠護水
、領水送水的護水員
,一年四季,不論嚴寒酷暑
,他們都風雨無阻地守護著每一段渠道的安全和暢通
。
屬龍的孟慶友,說他天生與水有緣
。1983年
,18歲的孟慶友當上了灌區(qū)的一名護水員
!澳菚r水管段苦啊
,兩間土房,還經常漏雨
。自己做飯
,沒有電,一部搖把子電話
,一部半導體收音機
,晚上閑時聽聽。喝清水都很難
,庫房邊上的一口敞口井經常漂著蟲子
、雜物
。“
上崗后的第二年
,河水著實給了小伙子一個下馬威
。1984年8月11日,天開始下大雨
。這一下就是六天六夜
。大水很快沒過河床,稍不留意就有被洪水沖走的危險
。上游來了水
,孟慶友要跟著水頭跑,這叫“領水”
,看看是否暢通
。往下游送水,也要跟著水頭跑
,這叫“送水”
,看看是否堵塞。就像接力一樣
,一站一站傳下去
。
1998年7月降雨,洪水也達到了1000多個流量
。那時山沒治理
,水都下山。這兩次是叫來河史上最大的洪峰
,河道都平槽了
,孟慶友被截在渠首閘上一天一宿,水退了他才出去
!耙乔讱Я耍司碗S水去了
!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及以前降雨偏多,每年超1000個流量的達到30余次
,發(fā)這樣大的洪水就得整夜守在渠首上
,渠道行洪在測流橋上測流須十二分的小心,橋不足一米寬
,引水
、行洪都要在渠上計量水流量。
護水是個辛苦活
,以前提閘全靠手搖
,搖40多圈閘門才上升1厘米
,搖一個多小時才能達到升降閘門的要求高度。現在使用升降機
,終于實現了半機械化。在渠首
,必備的是手電
、蠟燭和一張床,冷了點一堆火烤
,實在挺不住就喝兩口酒
。
這就是孟慶友在“五一”渠首的工作與生活。這里遠離村莊
,舉目望去
,全是河灘、水流
。每天除了嘩嘩的流水聲陪伴
,幾乎不會有人光顧,孤獨
、恐慌的感覺會時時沖撞著內心深處
,煎熬著意志。但是孟慶友在這里卻過得有滋有味
。
1997年
,水管處出錢為水管段新建了4間平房,砌上了院墻
,孟慶友一家人看上了電視
,生活好了起來。孟慶友在院子種了一片菜園
,閑暇時候侍弄侍弄
,媳婦飼養(yǎng)了豬、雞
。叫來河里魚很多
,看渠護水的時候順便撈上幾條。孟慶友最大的工程就是植樹
,不停地栽
,如今500多棵成材林已經長得郁郁蔥蔥。
1999年,由于工作踏實
,評價好,孟慶友轉成了山灣子水庫灌區(qū)的正式職工
。業(yè)余時間里
,他惡補專業(yè)書籍
,刻苦學習了不少水利專業(yè)知識
!罢驹陂l上
,一看水流他就知道流量多少
!
2009年
,孟慶友晉升為技師。
33年來
,每年放水超過3000萬立方米
,按250方水澆一畝地計算,年澆地12萬畝
,33年灌溉近400萬畝次
,為長勝、下洼
、敖吉等受益鄉(xiāng)鎮(zhèn)的農民創(chuàng)造財富20多億元
。 33年的看渠護水,沒有發(fā)生過一次事故
,正是孟慶友的這份清苦守望才確保了灌區(qū)的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