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壓咸最小流量和最佳時段
。在調度過程中,充分利用實測數據
,滾動更新預測模型
,預報精度較去年有進一步提高。
記者:如果再次實施枯季水量調度
,類似的難題是否還會存在
?為什么?
趙曉琳:目前珠江流域具有一定調蓄能力的水庫多位于西江上游,控制西江流域面積約三分之一
,且距三角洲近1000公里
,中下游23萬平方公里的區(qū)間缺乏水資源調控手段。由于上游水庫距離遠
,無控區(qū)間范圍大
,區(qū)間降雨預報和利用困難,提前7~10天調度上游水庫來保證下游流量的技術難度大
、風險高
,不易作出決策。如再次實施水量統(tǒng)一調度
,這些技術難題和風險仍然存在
,且極端氣候頻發(fā),河口咸潮又有逐年增強的趨勢
,水量調度的技術難題和風險也將會隨之增加
。
與此同時,目前上游骨干水庫主要建設目標單一
,主要任務為發(fā)電且大多是電網主力調峰
、調頻電站,發(fā)電調度與保證下游供水調度之間的矛盾突出
。而且隨著流域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發(fā)電調度與保證下游供水調度矛盾將更為突出,協(xié)調難度將會越來越大
。
記者:據了解
,目前珠江委正在抓緊開展大藤峽水利樞紐前期立項工作,請問建設大藤峽能解決水量調度的哪些難題
?哪些問題將會得到幫助?
趙曉琳:若建成大藤峽
,上述難題將迎刃而解
。大藤峽距思賢?僅404公里,可將調水里程縮短70%
,且壩址以上控制集水面積占西江總面積的56.4%
,地理位置重要且具有較大的調蓄能力,可充分發(fā)揮其枯季水資源有效配置和減輕上游發(fā)電與供水矛盾的作用
,以及汛期攔峰
、錯峰和攔蓄洪水保障防洪安全的作用。因此
,大藤峽在水資源配置
、抵御洪水、應對突發(fā)性水污染事件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戰(zhàn)略地位。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07年11月2日